体育比赛直播_足球_波胆_买球_篮电竞_在线投注厦门市人民政府
2025-08-24体育,足球,波胆,反波胆,角球,串关,大小球,世界杯,欧洲杯,比分,足球比分,赛事,足球赛事,电竞赛事,体育赛事直播,足球直播平台,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体育直播,NBA直播,游戏直播,LOL直播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今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市政府2011年9月印发的《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收官之年。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工作面临新形势,进入新阶段。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体育局副局长吴明显先生做客政府网,谈“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并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这些年来,全民健身理念已经深入厦门的老百姓心中,我市到处可以看到积极参与运动健身的市民。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市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中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首先体现在各级领导更加关心和关注全民健身这一民生工程上。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把全民健身作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美丽厦门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关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
其次,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均衡发展。农民健身工程全面完工并得到有效提升,村居、镇街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市、区两级体育设施注重功能的衔接,老年和青少年体育设施得到优先发展。
三是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一方面充分拓展区、镇街、村居现有文化体育组织的职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使其成为体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四是品牌赛事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厦门马拉松已家喻户晓,“一区一品”全面形成,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各单位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速,通过财政投入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
一是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满足市民不断增加的健身需求。我市投资5.324亿元新建了市运动训练中心,投资9千多万元建设了水上运动中心二期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了海沧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设施。今年计划投资3.4亿元建设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及育秀里地下停车场,目前设计方案已经获批,争取年底动工建设,预计2018年建成,建成后将实现市体育中心由专业训练保障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转变。
健身路径工程作为一项投资少、占地小、建设简单、方便大众的体育设施,满足了城乡群众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自2011年开始,我市根据全市社区运动人群情况,先后在公园、社区中投入建设了健身路径600余套,同时改进了健身路径维护和安全事宜,解决了健身路径售后服务不到位,器材损坏维修不及时等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责任,提高健身路径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目前,健身路径基本普及全市各社区、公园等场所,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
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于2005年开始,200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157个)建有水泥篮球场及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等健身配套设施。2011年至2014年期间,我市平均每年均投入约100万元建设农村篮球场、健身路径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并为已有的篮球场建设灯光系统,目前所有行政村已基本完成灯光配套建设,同时人口比较多的自然村也进行了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2012年,我市又根据全市健身设施情况,投入了300万元对全市100个农民健身工程点进行提升。在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同时,自2009年开始,针对外来员工的体育锻炼,每年投入35.1万元增加对工业集中区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目前,工业集中区体育设施已基本能够满足外来员工体育锻炼。此外,我们还为全市所有479个村居配备了室内1套健身器材。在我们举办的农民体育比赛和工业区体育比赛中,明显感觉到了农民和外来员工身体素质的显著提高。
根据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精神,2013年开始,省体育局在我市各社区、公园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和拆装式游泳池。多功能运动场具备有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排球场、传统健身路径和益智类体育等功能,并配备了灯光系统,配合室内健身房和拆装式游泳池,为社区群众锻炼身体做好设施的保障。2013年已建设完成24片运动场和1片拆装式游泳池,2014年-2015年建设12片运动场、5个室内健身房和2个拆装式游泳池,目前已经完成了选址工作,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基础工作,省体育局将统一进行器材安装。
还新建了思明区前埔健身公园、马銮湾体育公园、同安梧侣体育公园等区级体育场地。各区都建设了区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设置和场地规模在全省均处于领先。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市共有各类体育设施5501个(统计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体育场地总面积74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1.8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我市一张烫金的名片,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办马拉松,您觉得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有哪些特点呢?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于2003年,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
一是竞技水平高。男女冠军奖金4万美元,另外设有时间奖,鼓励运动员创造好成绩,赛会还设100万美元作为选手破世界记录的奖金。每年邀请25名左右的国际优秀选手参赛,2015年厦门马拉松男子第一名成绩2:06:19,不仅打破了赛会纪录,还创造了中国境内马拉松赛最好成绩。女子第一名也以2:19:52的优秀成绩打破赛会纪录,在国内也排名前列。配套举办大学生马拉松赛代表了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运动的最高水平。
二是赛道优美。大部分的赛道是在著名的海滨环岛路和大型绿化广场范围内,依山傍海,风景如画,道路平坦,沿途串起了厦门城市的名胜,被誉为最美丽的马拉松赛道,每年吸引了众多长跑爱好者慕名前来,亲身体验。马拉松群雕等艺术作品成为马拉松赛道上亮丽的风景。
三是媒体强势参与。每年有100多家境内外媒体参与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和厦门电视台联合直播,境内外40余家电视台转播,并使用直升机航拍,电视直播覆盖人口多达10亿人。
四是参赛规模大。从2010年起,厦门马拉松参赛人数均超过5万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每年报名运动员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13年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73896名选手参赛,达到最高峰。2015年调整赛制,将10公里、5公里健康跑提前在海沧未来海岸海沧大道举行,还提前两个月在海沧区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女子半程马拉松邀请赛”,形成了“马拉松长跑季”系列赛事,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赛事方面,先后举办“厦、台、港、澳”市民马拉松、马拉松接力赛、轮滑比赛、轮椅半程马拉松比赛、海峡两岸城市马拉松邀请赛、全国大学生马拉松邀请赛等多个配套赛事。在活动方面,2003—2005年举办了体育用品博览会,加强了各地体育品牌和产业的交流;2005年首办马拉松高峰论坛,促进了赛事的专业化发展。由99座雕塑组成的“永不止步”马拉松群雕位于环岛路赛道沿线。其中两尊雕塑被送往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为群雕题字“永不止步”,并向厦门市回赠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铜像。2007年,承办第16届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世界大会。2008年希腊马拉松市将采集自马拉松古战场遗址的马拉松圣火传递给厦门,2009年举办了“纪念马拉松起源2500周年暨点燃圣火仪式”,2009—2011年连续举办三届“国际马拉松城市市长论坛”。每年还举办摄影大赛、马拉松啦啦队大赛等活动。
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全民健身,增进了市民健康;美化了城市景观,展示了城市魅力;凝聚了城市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了体育产业,带动了城市经济;宣传了厦门城市,提升了国际影响。
的确,马拉松赛给厦门城市和市民都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影响。您能和我们谈谈201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亮点吗?
为了延展马拉松赛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长跑运动。2016年,结合海沧区今年11月7日举办的“海峡两岸女子马拉松邀请赛”,将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1月份继续办成“马拉松长跑季”,主赛事厦门国际马拉松赛1月2日(星期六)在会展中心举行,设全程马拉松和5公里健身跑。其中,马拉松3万人,5公里1.5万人。同时,继续举办海峡两岸城市马拉松邀请赛100个队,400人,全国高校马拉松邀请赛40所高校,250人。今年12月12日举办半程马拉松和10公里,各1.5万人,在岛内会展中心至厦门大学举行。
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10公里比赛分开举行也是根据国际田联的建议,与伦敦、纽约等国际知名马拉松赛接轨,有利于全程选手出成绩,进一步提高厦门国际马松赛的专业化水平。
自2009年起,我市连续举办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的体育活动,每年均被列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各区也都精心培育品牌赛事,已基本形成了“一区一品牌赛事”的格局。集美区举办了海峡两岸龙舟赛和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总决赛;思明区在承办多年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国际排联顶级赛事——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大满贯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沙滩排球国家训练基地;湖里区已连续举办十届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海沧区继举办中国女子高尔夫公开赛后,又创办了2014厦门国际女子高尔夫公开赛,还连续三年举办了厦门国际武术大赛;同安区举办河道汽车越野赛,翔安区举办了象棋国际邀请赛、武术精英电视赛等赛事。
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请问我市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有什么举措吗?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我市一直在积极尝试通过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逐步从政府财政投资向社会资本参与方向发展,如已经建成的国际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福隆体育公园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嘉庚体育馆都是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和运营。规划中的大型体育场馆项目翔安体育文化综合体和海峡棒垒球中心等也都计划采取BOT(建设-营运-移交)形式进行商业运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可以注入市场活力,促进场馆市场化经营。这都是符合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精神的。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探索场馆管理改革,引导场馆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模式。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馆在现有低收费基础上,继续加大在节日活动期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海沧体育中心场馆积极尝试与国有企业合作,将场馆公益服务和市场运营有效结合。嘉庚体育馆、工人体育馆以及各区体育场馆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场馆利用率。同时,要积极探索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作为试点,课余时间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力求发挥最大效益,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我市将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国务院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倡导健康生活、创造发展条件、注重统筹协调的五大基本原则,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将以该《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三个主体的作用。
政府层面,要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将全民健身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相关措施;社会层面,大力扶持和规范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引导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自主走向市场,逐步实现“管办分离”,将政府部分体育服务职能以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渡给体育社会组织;市场层面,尽快出台《厦门市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大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同时积极研究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科技、教育、会展、传媒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休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引领市民积极参加健身消费。
随着全社会对健康的重视,全民健身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请问下一步,我市就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我们首先要巩固老年、扩大中年、强化青少年三类人群的健身需求。一要大力推进老年康乐家园建设,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要扩大中年在职人员参与健身面,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健身活动。三要与教育部门一起做好学生体育工作,组织专业教练、专业运动员进校园,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项目配送。
一要结合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修编《厦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
二要加速建设市运动训练中心、水上中心二期工程、海沧体育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市游泳馆的改造工程项目,推进区级体彩公益金的规划使用。
三要创新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求发挥最大效益,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
一要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向多元化发展。整合我市现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资源,着力打造厦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市、区上下联动,政府、社会、市场三个主体多元化办赛、办活动的局面。
二要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指导力度。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传递科学健身理念,动员更多的人群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三要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尽快建立市、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市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启动“智慧体育”建设,推动群众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制作全民健身数字地图,集成体育健身场馆、组织、活动、方法等各类体育信息资源,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场馆预定等服务,提高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水平。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以及中小学学生能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数远远少于中老年人,这个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感谢这名网友对体育健身事业的关注。确实,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参与健身的热情高涨。中老年人“有钱又有闲”,更有时间参与体育健身,而中小学生的学习、课业压力较大,年轻工作压力大,平时较难有时间参与健身运动。体育部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正会同工会、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促进年轻人、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比如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组织该类人群的运动会;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个小时,组织专业教练、专业运动员进校园,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项目配送。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提升青年和青少年学生的健身意识,开展健身辅导,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并养成终生健身的习惯。谢谢!
非常感谢吴副局长的解答,也谢谢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见。